水鏡回天錄
上宣下化老和尚著述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241. 黃打鐵匠 一九八八年六月五日
宋代湖南人,秉性忠厚,樂善好施,目不識丁,打鐵為生。一日,僧來化齋,恭敬供養。僧曰:「今受布施,無以為報,一言相贈,多念彌陀。」黃依教奉行,打一錘鐵,念一聲佛。天長日久,打成一片,念佛打鐵,打鐵念佛。預知時至,辭別親友,沐浴更衣,對妻言:「我要往生。」乃至爐前,持錘打鐵,請鄰人代筆,偈曰:「叮叮噹噹,久煉成鋼,世緣已盡,我往西方。」言畢立化。是時,異香滿室,天樂鳴空,人人皆聞,影響湘人虔修淨土法門者,不可勝數。
贊曰
專一則靈 分馳則敝 打鐵念佛 無數珠記 日久功深 蓮華遍地 辭別親友 往西方去
又說偈曰
三根普被攝群機 萬法歸一度眾迷 念而無念叮噹響 錘之又錘翻滾西 久煉成鋼載道器 恆常不變化蠻夷 鐵匠功熟生極樂 人人可到真不虛
242. 張豆腐匠 一九八八年六月六日
明代時人,性情忠厚,不與人爭,以做豆腐謀生。每經寺前,老和尚買豆腐,而不付錢。天長日久,作為供養。一日,老和尚再買豆腐,即付銀子。覺奇怪,問何故?老和尚云:「汝前生欠我債,現已付清矣。」張問:「是否有人欠我債乎?」曰:「有。十天後,至某處大樹下、盤石之銀,乃屬汝所有。」果然如此。請老和尚開示因果道理,曰:「明日藏樹後便知。」翌日,藏於樹後草叢中,來一人於石上數收帳之銀,不慎失銀一錠,揚長而去,被牧童拾而歸去。又來樵夫,亦於石上休息,失銀者,滿頭大汗,向樵夫索銀。樵夫曰:「莫名奇妙。」言語不和,樵夫打昏失銀人,甦醒歸去。張竊視一清二楚。經老和尚解釋因果後,始知因果不爽,棄俗出家修道焉!
評曰
老僧度世 化導多方 殺人償命 欠債自當 樹後觀機 石上戰場 和尚開示 因果不爽
仇緣果報夙造成 恩怨循環各不同 迷人不解前世業 高僧指破今受因 牧童拾銀失被打 樵夫休息怒生瞋 天地玄機真奧妙 個中曲折不錯分
243. 悟達國師 一九八八年六月十一日
唐代人,法名知玄。行腳參方時,照顧患惡瘡梵僧,竭誠服勞執役,侍奉湯藥 。感動梵僧,臨別時,對師曰:「日後有難,西蜀相尋,雙松為誌。」師後為長安安國寺方丈,是位有道高僧,唐懿宗尊為國師。賜沉香寶座,師生貢高自滿心,因而膝上生人面瘡,百醫無效,痛苦不堪,瘡日食豬肉若干,方減痛苦,憶梵僧言,於是四川尋僧,至雙松下,望見梵剎,金光燦爛,遙見梵僧,言明來意。梵僧慰曰:「明晨山下清泉濯之,即癒。」正掬水洗瘡,瘡曰:「且慢!公讀西漢書否?」曰:「讀已。」復問:「知袁盎殺晁錯事乎?」曰:「知也。」瘡曰:「袁盎即師也,晁錯即我也。公十世為高僧,今生名利心,故得便而乘之,今蒙迦諾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盡往昔之仇。」特著慈悲三昧水懺濟世。
仕宦一途 令人糊塗 種因結果 錯綜報復 殃禍臨身 搥胸頓足 幸遇梵僧 免遭嗚呼
漢朝造罪唐代還 袁盎晁錯互相殘 人面惡瘡喫豬肉 聖水善浴洗災殃 奇症能言說因果 妙法施度解仇怨 自古眾生馬後課 明哲保身防未然
244. 慈壽法師 一九八八年六月十七日
法師作放生偈,勸人向善。偈曰:「世上多殺生,遂有刀兵劫,負命殺汝身,負財焚汝宅,離散汝妻子,曾破牠巢穴,報應各相當,洗耳聆佛說。」舉例言之,明初方孝儒,性耿直不阿,斥燕王篡位,觸怒明成祖,禍滅十族,史無前例。何因緣故,如此悲慘?據因祖父為榮華富貴,擇穴葬祖,夜夢朱衣老人三拜曰:「君所選穴,正我住處,容三日後,當遷他處。」祖父寤時,不信其事,令人掘地,果有深穴,紅蛇甚多,以火焚之。夜復夢朱衣老人泣曰:「君焚吾族八百,吾將滅君族八百。」十族被誅,恰為八百,應老人所言。虎口餘生之後裔,改姓為才。
因果循環 代代相傳 殺人者死 欠債還錢 明孝儒祖 焚蛇結冤 十族被誅 才呼蒼天
王不出頭誰作主 水無一點冰未乾 治亂興衰循天理 忠奸善惡因地緣 明代曲折離奇事 今日同族互相煎 萬物說法君會否 不立文字教外傳
245. 瑯琊法師 一九八八年六月十八日
唐代之高僧。善於說法,頭頭是道。有天華亂墜,地湧金蓮之感應。一日,上堂曰:「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修,更待何生修此身!」於法會中,有位弟子,言下有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證得明心見性,了生脫死。復有弟子,虔誠念佛,一心不亂,無論何事,以「隨它便」三字處之。因之想得開,放得下,不為五慾(財、色、名、食、睡)所羈絆,修到爐火純青之時,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空,即得解脫。以上公案,吾輩足資借鏡,努力精進,切莫自誤前程!
生死大事 無常迅速 殷勤精進 惟求進步 萬緣放下 足不出戶 一心念佛 往生淨土
專一則靈分馳敝 莫把光陰當兒戲 信願持名修三昧 棲心安養契玄機 九品蓮華為父母 千祥雲集作良居 阿彌陀佛常接引 問汝願去不願去
246. 帝須比丘 一九八八年六月 二十日
印度阿育王胞帝,崇拜外道所修苦行,懷疑比丘所持戒律。王知其意,欲糾正邪見,乃與大臣設計,故意沐浴,將衣冠置於室外。大臣慫恿,以好奇心,著王衣、戴王冠、登王座,以為兒戲。王突現前,大發雷霆,欲斬其首,大臣說情。王曰:「暫作七日王,滿汝心願。」於是供應美女、美食、美樂、美衣等,令儘量享受。可是派兵持刀,立於門外,日落報曰:「今日已過,尚有六日當斬。」期滿至王前。王問曰:「七日為王,遂心如意否?」答曰:「我於七日中,不見不聞聲,不嗅不嚐味,亦不覺諸觸。」王慰曰:「汝於七日中,思惟畏死苦,雖得妙五欲,不生貪愛心。」為王七日,看破紅塵,出家為僧,弘法利生。將巴利文阿含經,傳入師子國,為南傳所遵循之經典。
不欣五欲 遠離六塵 痛念生死 命難期旬 萬緣放下 一念不生 解脫自在 出家為僧
置之絕地而後生 方便權巧主衣更 七日來復新氣象 一塵不染舊家風 死字當頭大棒喝 佛光注照重傳燈 繼承巴利佛法寶 利益有情宇宙中
247. 世友菩薩 一九八八年六月廿五日
天竺國人,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身,自謂「我顧無學,其猶洟唾,志求佛果,不趨小徑。」此時,貴霜王朝之迦膩色迦王,採納脇尊者建議,重結集三藏。恐龍蛇混雜,乃宣曰:「證聖果者留下。」其數甚多,復宣曰:「內窮三藏,外達五明。」亦有四百九十九位羅漢。於迦濕羅國(罽賓)建寺,正欲結集時,世友菩薩忽至,欲參結集,眾羅漢拒之。空中唱曰:「尊者證佛果,繼承彌勒位,為娑婆佛主,為三界至尊。」於是共推為上首,結集三藏,各十萬偈,馬鳴大士為潤色。後為大毗婆沙論,以梵文記於赤銅碟。北傳經典以梵文為主。
結集經藏 須入聖流 四百九九 羅漢聚首 譯經開始 忽來世友 龍天傳報 作獅子吼
世人之友一菩薩 傳佛心印走天涯 結集經藏為法主 著作妙論毗婆沙 普度眾生到彼岸 接引有情上蓮華 釋門棟樑功勳廣 既能自度又覺他
248. 曇翼禪師 一九八八年七月一日
東晉時,餘杭人,俗姓王,七歲出家,十六歲薙染。初依止廬山遠公,復親近關中羅什,學習法華。後於秦望山結茅蓬,專誦妙法蓮華經為功課,精進復精進。十二年後,一日,來一女子,身披彩衣,手提竹籃,內盛小白豬,另有四莖蒜。至師前曰:「入山採薇,日夕迷途,且借一宿,明晨即行。」師不允,女哀泣。師憐之,令宿草床。夜半,女呼腹痛,請師治療,師以杖頭裹布,遙為觸摩之。次晨,彩衣變七色祥雲,小白豬化六牙白象,四莖蒜生四色蓮華,凌空而上,示現普賢菩薩法相,謂師曰:「吾乃普賢也,特來相試,汝心清淨,當為吾眾。」冉冉上升而去。
妙法蓮華 因種果發 一心持誦 忘你我他 六牙白象 四色奇葩 菩賢示現 汝速回家
聽經聞法種善根 脫除異類復人身 親近遠公習聖教 追隨童壽入僧倫 秦望山中誦妙典 普賢住處顯密文 精修梵行持淨戒 涉水不溺火難焚
249. 善謙禪師 一九八八年七月二日
宋時人,幼年出家,以參禪為修持法門。其師令赴長沙送信。師思:「我參禪二十年,尚無消息,若作此行,工夫荒廢。」意不願往。鄰寺同參道友宗元禪師勸曰:「不可不去,行住坐臥,皆是參禪處,我陪汝去!」師曰:「跋山涉水,如何工夫相應?」宗元曰:「於途中能替之事,皆由我負擔,但有五事,無能為力,汝自承當。」師曰:「五事為何?」宗元曰:「一為著衣,二為喫飯,三為阿屎,四為送尿,五為拖死屍路上行。除此而外,一切由我負責。」師聞之,豁然大悟。古德云:「睏時睡覺,飢時吃飯。」所謂:「終日喫飯未喫一粒米﹔終日著衣未著一縷紗。」此之謂也。
善謙善謙 雙十參禪 毫無所得 趦趄不前 知識觀機 送信湖南 宗師勸請 別有地天
又說偈語
應無所住生其心 破大執著念觀音 反聞自性無所得 退藏於密有真文 豁然貫通明物理 頓時朗耀照乾坤 歸去來兮施普度 傳授法要自在尊
250. 道丕法師 一九八八年七月八日
五代後周時,陜西長安人,七歲為驅烏沙彌。十九歲時,長安發生戰爭,父為軍人,戰死沙場。於兵荒馬亂中,同母避難於華山洞內,無銀購米,乞食供母,自忍飢餓,母問曰:「兒食飽乎?」師曰:「兒已飽,母勿念。」戰爭結束。母曰:「汝父之屍骨,暴露於風霜之中,可尋之安葬。」師至戰場,白骨遍地,無法辨認。日夜誦經,乃禱曰:「古人精誠感應,點血認骨。若群骨中,如有動者,即吾父之骨也。」孝心所感,果見一骷髏,忽起忽落,師知父骨,抱於懷中,披星戴月,急返家園。其母夜夢夫歸。次日,師捧父骨而歸,安葬祖墓,朝野人士,頗為敬佩。後於朝廷講經說法,常為首座和尚。
七歲驅烏 十九遇戰 奉母洞穴 乞食供膳 自常忍飢 母得飽飯 尋父骸骨 念佛達旦
精誠所致金石開 戰場白骨遍地排 日以繼夜求感應 廢寢忘餐尋父骸 骷髏跳動通幽顯 夢魂歸來善節哀 葬親祖墓滿慈願 佛門大孝坐蓮臺
251. 修無法師 一九八八年七月九日
清末遼寧營口人,以磚瓦匠為業,感覺世事多變,戰爭頻仍,苦多樂少,因之而出家。專修淨土,此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念佛一心不亂,皆可往生蓮邦。於民國十八年夏,哈爾濱極樂寺,傳三壇大戒時,師來寺向方丈和尚請職,願為病人服務。十日後,告假往生,監院派人於寮房助念。助念者曰: 「修無師!汝要往生,可否留一偈,作為紀念?」師曰:「我不識字,更不會作偈。但有一句經驗語:「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言畢坐化,時逢炎夏,面目如生,安詳端坐,火化時,紅火白煙,直沖上空,無有異味,大眾稱奇,歎為希有。
污泥不染 眾濁獨清 世事無常 出家修行 專心念佛 三昧相應 預知時至 告假往生
能說不行非真慧 一句道破口頭人 流俗多數犯此病 賢聖鮮矣履斯門 真修實證無別法 去欲斷愛了凡情 花開見佛生極樂 水流風動演真經
252. 丁蘭 一九八八年七月十五日
漢代時人,雖年幼而稟性至孝。不幸雙親早逝,日夜思親,無以盡其孝懷,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在」。故刻父母肖像,供奉堂上,朝夕禮拜,如同親在。娶妻乃告曰:「祭祀公婆,盡媳孝道。」時間久,其妻生厭心,偷以針刺木像,發洩怨氣。丁蘭回家,禮拜木像,見像流淚,不知何故?乃問妻曰:「木像為何流淚?汝作不孝之事乎?」其妻始知生大慚愧,坦白承認,以針刺像事。丁蘭怒曰:「如此不孝,當驅出門,但汝知悔,姑且原諒,如再犯此種過錯,絕不寬恕。」丁蘭之孝心,感動其妻,恭敬木像,始終不敢輕辱木像。至誠感物,化導人心,為後世之模範,作前人之表率,孝念大矣哉!
漢時丁蘭 作人指南 刻木奉親 禮拜心虔 妻侮針刺 流淚難乾 善教改過 福德無邊
天地重孝溯本源 至德要道救坤乾 孔聖心法傳曾子 顏回血脈化女男 刻木奉親追思遠 引針暗刺痛心田 感而遂通不思議 偶像流淚示奇冤
253. 王裒 一九八八年七月十六日
西晉時人,生於山東熒陽。祖父王修,淡泊名利,耕讀為業。其父王儀,於晉武帝為將,戰敗被誅,王裒事母至孝,無微不至。承祖遺志,勤奮讀書,休養心性,隱居山中,半耕半讀,維持母子生活。母若聞大聲,渾身發抖。每逢風雨夜,陪母至天明。數年後,母病卒,安葬祖塋。仍居山中,安貧樂道,生活平靜。一日,烏雲滿天,狂風暴雨,電光閃閃,雷聲隆隆,有千軍萬馬奔騰之勢,王裒恐母驚懼,急奔母墓,安慰曰:「母親莫怕,兒來陪侍。」後設壇授教,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為主題。遐邇學子,紛紛而至。五胡亂華時,中原人士,南遷避難,王裒為護母墓,不忍去江東。孝名流傳千秋萬世。
偈曰
生性純孝 耕讀養親 聞聲戰慄 護母慇勤 雷震色變 雨淋心驚 禮義廉恥 日新又新
上下無怨民和睦 本立道生世和平 慎終追遠品德厚 報恩侍親百代興 化行俗美歌堯舜 教育善良頌大成 世界人人皆如此 戰爭永息自弭兵
254. 李密 一九八八年七月廿二日
西晉人,生於四川武陽。出生六月,嚴父見背。四歲,慈母被舅所迫,奪其志適人。密體弱多病,祖母劉氏撫育,九歲方能行,祖孫相依為命。發憤讀書,不荒學業。賢名傳於朝廷,晉武帝詔為洗馬(太子之師)。因祖母病,上表辭職,於陳情表中云:「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又云:「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武帝閱畢,甚表同情,不再催迫。祖母歿,喪期滿,進京就職,盡心盡力,教導太子。惜乎!西晉鮮德,至此運終,密雖抱忠忱,然而回天乏術,竟被婬后賈南風,劣行所亡,而引起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之災。
孝感動天 棄官養顏 上陳情表 述祖維艱 武帝施仁 許報恩先 誠感日月 留史冊篇
三才天地忠孝賢 三光照耀河山川 晉時李密陳情表 漢末諸葛鞠躬全 良臣義士人欽敬 奸佞婬惡眾棄嫌 宇宙正氣德之本 美大聖神化育焉
255. 狄仁傑 一九八八年七月廿三日
唐時山西太原人,字懷英,聰敏勤讀,精通五經,赴京應試,夜宿逆旅,店主少婦,新寡貌美,見仁傑文質彬彬,奇特修偉,而生慾念。媚態誘惑,仁傑不為美色所迷,以正義感化,而不放逸。因此陰騭,而中狀元。京中有人預卜,今新科狀元誰屬?答曰:「火犬二人之傑也。」於并州為官,清廉愛民,同事外調,老母患疾,憂無人照顧,愁眉不展。仁傑知之,自動請求代替,感動上司,另派他人。自并州調太原,越太行山,登峰東望,白雲悠悠,觸景思親,對左右曰:「白雲之下,吾親人居舍在焉。」有「白雲居舍」之成語。高宗時,滯案如山,奉命判案,於一年之間,審案一萬七千餘宗,公正無冤。百姓心悅誠服。七十三卒,則天泣曰:「朝堂自今無人,天奪吾國老,何其速也。」
婬為惡首 死路莫走 雖有奇遇 堅持操守 高中狀元 德感北斗 位至丞相 絲毫不苟
唐朝名臣狄梁公 盡忠報國驅群凶 武氏則天執朝政 懷英效地保和平 王綱未墜貞觀治 百姓安寧堯舜興 五穀豐登黎庶慶 四海謳歌覺有情
256. 柳下惠 一九八八年七月廿九日
春秋魯人,即展禽。名獲字季。居柳下,私諡惠,故稱柳下惠。古籍載:「柳下惠夜宿郭門,有女子來宿,恐其凍死,坐之於懷,至曉不亂。」因平素之行為,正大光明。時之聖賢,為人恭信。曾任魯國之士師,三黜而不去。有人問:「何也?」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舉例證之:齊國強索魯國之國寶(岑鼎),魯侯以假鼎冒充真鼎送齊。齊侯疑之,派人持鼎來魯,請展禽(柳下惠)印證。魯侯令展禽證假為真。展禽曰:「君以鼎為國寶,臣以信為國寶。君為保存國寶,而破臣之信寶,臣實難奉命。」魯侯以真鼎與齊,展禽被黜而無怨言。
無明煩惱 世人自找 清心寡慾 品行端好 坐懷不亂 柳下惠少 不愧聖賢 請君參考
奉公守法一聖賢 魯國男子萬古傳 清心寡慾離色相 氣定神閑自在天 正直不阿屈權貴 大公無私絕空前 百千劫後好榜樣 永垂不朽品德堅
257. 竇禹鈞 一九八八年八月五日
五代後晉時,河北幽州人,自幼喪父, 事母孝,不違逆母言。二十娶妻,三十無子,為傳宗接代而憂。夜夢祖父告曰:「汝命無子,多行善事,可轉業力,挽回命運。」寤時誓言:「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於「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之原則下,廣濟世人。其僕私取二萬錢銀,逃避他方,寫債券掛於小女胸前,內云:「永賣此女,償所負債。」竇焚其債券,善待僕女,長成擇婿而嫁。鄉人親友,無錢購棺者,乃施棺葬殮。無錢婚嫁者,乃施資助成,使令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無能生活者,無息貸款。無力讀書者,代付束脩。因救苦濟急之善事,感天賜五子,名儀儼侃偁僖,皆中進士,光宗耀祖,名揚四海。三字經云:「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幽州竇公 孝親為宗 三十憂子 夜夢祖翁 濟困扶危 感格天庭 儀儼侃偁 僖得功名
燕山竇翁有義方 老老幼幼沾恩光 培養青年學聖教 救濟婚葬各相當 仁恕為懷品德立 忠孝傳家名俱揚 改變命運由心地 應知真穴方寸堂
258. 施耐庵 一九八八年八月六日
元代河南洛陽人,名子安。文學造詣甚深。於錢塘為官,與當道政見不合,乃辭官歸里,閉門著水滸傳等書。其書描述宋代大盜宋江等一百零八人,被逼上梁山之事。雖唱愛國之高調,竟得相反之作用,傷害青年之身心,誤導青年走入歧途,佔山為王,落草為寇。該書形容姦盜之事,唯妙唯肖,令讀者生非法之想,為害匪淺。因之,子孫三代皆啞。由此可知,因果不爽。佛教法門,教人清淨身口意三業,口業以綺語為眾惡之首。何謂綺語?以口述男女情愛之事,以筆寫風花雪月之文,令血氣未定青年,陷入迷魂陣中,不堪自拔。寄語作家,莫作艷詩婬詞,應知婬書對人有三害,一者妨正業,二者耗精神,三者亂心志。謹之!慎之!否則,悔之晚矣!
水滸水滸 將人荼毒 作者受報 三代啞豬 男女不察 瘋狂追逐 殺盜邪婬 一命鳴呼
膽大妄為施耐庵 不計後果造罪愆 筆下寫成活地獄 紙上書就死人篇 誤導青年為賊寇 指引人類無法天 此種理論迷本性 萬劫沉淪身難翻
259. 馮京 一九八八年八月十二日
北宋江夏(湖北武昌)人,性情耿直 ,天資聰慧,過目成誦。三元及第,尚未成婚,權貴張堯佐,欲以女妻之,以豐富妝奩誘之,而京不為所動。不苟同王安石之新法,不為權勢所屈。真為正直不阿之臣,不負父之德蔭也。其父壯年無子,其母勸納妾,為續馮氏香煙起見,乃至京都買妾。問其所由?女泣曰:「吾父負債,賣妾還債。」其父生惻隱心,即遣女歸。不索原金。返家時,其母問曰:「妾何所在?」 乃述前情。其母悅言:「君用心如此,何患無子乎?」數月後,其母有孕,京誕生時,里人聞天樂鳴空,空中云:「送狀元至馮家。」乃生京。易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湖北馮京 志廣神清 過目不忘 鬼敬人欽 權貴不屈 肚大量容 忠君報國 照耀古今
天資聰敏正直臣 不畏權貴治施仁 建功立業恩澤長 福國益民功德深 主持公道解窮困 力行節儉濟苦辛 父作陰騭子忠孝 為善受報樂滿門
260. 白起 一九八八年八月廿六日
戰國時,為秦將。屢戰有功,封武安君。與趙國戰於長平,詐敗而走,絕趙糧,困趙軍,秦兵射死趙國主帥(趙括將軍),活埋降卒四十萬,慘無人道。後違王命,賜劍自刎,墮三惡道,受無量苦。唐時,京北法海寺道英法師,於曉時,見二人入寺,行不踐地,知為鬼,二鬼向法師乞食。翌日,法師施食,秦王率三百鬼眾來應食,其中有白起及王翦等人。明朝,吳山三茅觀內,雷殛白蜈蚣,約一尺長,脊有白起二字。又屠夫宰豬,皮有秦白起三字。清朝,江南民女,十九歲,患重病,臨終時自言曰:「我是秦時白起,殺人數十萬,受盡無間地獄之苦,今為女身,壽限二十。」言畢而亡。白起受三途之苦,永無了期。老君云:「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信然!
秦將白起 無人有己 用兵善戰 殘酷莫比 活埋降卒 死墮地獄 蜈蚣豬身 病女之體 又說偈曰 一將成功萬鬼哭 秦時白起被雷誅 虎狼獅子為隊伍 蜈蚣蛇蠍混血塗 傷天害理坑降眾 背地違德散荼毒 元帥統兵應忠恕 己所不欲勿加諸
秦將白起 無人有己 用兵善戰 殘酷莫比 活埋降卒 死墮地獄 蜈蚣豬身 病女之體
又說偈曰 一將成功萬鬼哭 秦時白起被雷誅 虎狼獅子為隊伍 蜈蚣蛇蠍混血塗 傷天害理坑降眾 背地違德散荼毒 元帥統兵應忠恕 己所不欲勿加諸
▲Top
法界佛教總會 • DRBA / BTTS / DRBU